运动被认为是改善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近日,清华大学心理学教授彭凯平老师在其公众号发表了一篇关于体育运动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研究成果。研究显示,中度至剧烈的体育运动,尤其是在周末和节假日进行,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显著益处。
青少年普遍面临着压力和心理健康问题,如抑郁症等。世界卫生组织建议青少年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体育运动,以促进身心健康。成年人同样可以通过运动来改善心理状态,缓解压力、改善情绪。
运动对情绪和心理健康的好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 缓解压力和焦虑:运动可以促进大脑内多巴胺、内啡肽和血清素等神经递质的分泌,从而缓解压力、焦虑和抑郁情绪,使人心情更加愉快。
2. 增强自信心:通过克服运动中的挑战,如跑步五公里,可以显著提高个体的自信心和自我感觉。
3. 提升认知能力:运动不仅增加心脏的排血量,促进脑部血液循环,还能显著提高记忆、注意力和认知功能,有助于预防认知障碍症状的发生。
4. 改善睡眠质量:运动后身体更容易进入深度睡眠状态,同时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是维持大脑健康的重要方式。
5. 提高精力水平:虽然运动时会感到疲劳,但运动后身体会有更好的精力状态,持续的运动可以显著提高整体精力水平。
因此,如果您感到情绪低落或压力过大,不妨尝试每天进行适量的体育运动,如跑步、有氧运动或力量训练。保持持续性的运动习惯将对改善您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明显帮助。